数据统计New
2025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五一劳动节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详情 >>
行业动态Hot
文旅聚焦Notice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6444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 详情 >>

与IGZGS一起去旅行
  •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主体建筑将于2025年10月落成

故宫北院区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中央和国家机关重点建设的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故宫北院区建成后,每年展出的文物的数量会达到2万到3万件。 详情 >>

  • 聚焦五一音乐节:各地音乐节特色鲜明,中小城市音乐节蓬勃发展

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票房收入21.59亿元,同比增长3.60%。其中,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到12.12亿元。 详情 >>
博物馆里有新展
走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中国 茶
皮影戏
文化艺术与文化旅游

苏超:现场观众远超中甲联赛,“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体育产业

发布时间: 2025-06-10 点击数量:0

日前,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以现象级热度火爆出圈:线下吸引超过18万观众涌入各个主场城市现场观赛;线上相关话题频登热搜,浏览量以亿计。


与此同时,大众参与热情更是突破绿茵场的边界——一张观赛门票化身“消费通行证”,持票观众不但可在周边餐饮店享受优惠,还能解锁城市景点专属折扣。


从门票赋能多元消费到文旅场景深度融合,“苏超”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赛事经济创新玩法的集中体现。这种将体育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的新模式,为激活城市消费活力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以小博大,乘数效应撬动消费增长杠杆。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在于以一场赛事为支点,撬动数倍于赛事投入的经济增长。“苏超”通过将门票与周边消费场景深度绑定,实现了流量的高效转化。以南京为例,6月1日“苏超”第三轮赛事中,南京1∶0战胜无锡后,南京的特色美食热度明显升温。美团数据显示,6月2日当天,江苏地区“南京盐水鸭”搜索量较上周同期增长74%,盐水鸭菜品套餐的订单量增长58%。


更重要的是,这种乘数效应在赛后仍持续释放能量,借助赛事打造的主题IP正成为消费增长的长效引擎。贵州“村超”便是生动例证:凭借极具地域特色的足球赛事IP,其2023年至2024年累计吸引超1700万人次游客到访;2025年开年势头更猛,1月1日至5月5日接待游客量达241万人次,同比增长11.77%。而“苏超”同样在赛后发力,其官方推出的城市足球主题纪念徽章、球队专属盲盒等衍生商品,通过线上商城持续热销。从中不难看出,赛事经济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不仅能点燃短期热度,更能通过IP价值沉淀,形成可持续的消费增长点。


其次,跨界联动,融合效应拓宽多元消费版图。赛事经济的融合效应,体现在打破产业壁垒,推动体育与文旅、商业、娱乐等领域的深度交融,进而创造出全新的消费场景和业态。


例如,在“双奥之城”北京,多个奥运场馆通过改造升级,与商业街、美术馆、小剧场等空间有机融合,实现文商旅体多业态互补:首钢园的大跳台在保留竞技功能的基础上,增设滑梯、绳网、攀爬设施等,引入空中咖啡、绳降、小蹦极、攀岩等项目,为游客带来丰富的运动体验和消费选择。


最后,全链激活,带动效应激发消费内生动力。赛事经济的带动效应,贯穿于从筹备到运营的全产业链条,通过激活上下游产业,持续为消费市场注入内生动力。


例如,在“苏超”赛事筹备阶段,体育场馆建设、赛事设备采购等需求直接拉动了建筑、制造业的消费;广告策划、媒体转播等服务采购,带动了传媒、广告行业的业务增长。赛事举办期间,大量观众的涌入使交通、住宿、餐饮行业迎来消费高峰。又如,今年端午假期期间,佛山举办龙舟赛事,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数据显示,端午假期三天时间,全市A级景区(41家,38家对外开放)共接待游客134.1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2.69%;营业收入6073.78万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7.36%。


不难看出,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带动效应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织、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激活消费的强劲动能。无论是门票与消费场景的深度绑定,还是产业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抑或是全产业链条的协同激活,都为消费市场扩容提质提供了新范式。这不仅证明了赛事经济在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更为各地探索特色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提供了生动范本。


从“村超”到“苏超”的相继火爆出圈,也都已经有了明显的“带动效应”,而这背后,则是近年来政策面持续推进国内的体育事业,以国民“强身健体”带动相关体育产业发展。

 

2023年《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将体育健身纳入社区公共服务标配;

 

2024年《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支持体育公园建设,相关企业获得场馆运营订单增长预期;

 

2025年《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更提出足球产业占体育经济比重提升至40%的目标。

 

在地方上,江苏省将城市联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配套文旅消费折扣等措施,实现端午假期主场城市银联消费增长14.63%,广东则通过大湾区赛事联动,2023年体育产业规模已超7300亿元。


数据显示,依靠“文旅+体育”模式,“苏超”联赛仅凭10元的门票,就撬动了18亿消费。其中,常州恐龙园对客队球迷免票,盐城推出“观赛+特产”套餐,带动端午假期省内景区预订量增长305%。而相关赛事也带动了草坪、器材的设备更新需求;以及场馆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乃至体彩数字化业务的创新。

 

展望后市,相关机构测算,“苏超”的经济带动系数达1:13,远超旅游业1:8的水平;预计2025年中国足球产业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40%;普华有策则指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规模有望达7万亿元,GDP占比突破2.5%。


(来源:证券日报、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