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New
2025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五一劳动节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详情 >>
行业动态Hot
文旅聚焦Notice
“锦绣山河,美好旅程”,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计划出台惠民举措超6000项! 详情 >>

与IGZGS一起去旅行
  •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主体建筑将于2025年10月落成

故宫北院区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中央和国家机关重点建设的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故宫北院区建成后,每年展出的文物的数量会达到2万到3万件。 详情 >>

  •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44项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我们的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的春节! 详情 >>
博物馆里有新展
走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中国 茶
皮影戏
文化艺术与文化旅游

国博:“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北小年启幕

发布时间: 2025-01-22 点击数量:0

乙巳蛇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策划,推出“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2025年1月22日开展。

 

本次展览的特邀嘉宾,无疑是让人倍感期待的“妇好”青铜鸮尊。这件源自夏商西周时期的明星文物,曾被长久以来安放在国博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之中,此次为了新春文化展的盛大开启,它将暂别常规展览,与观众再度相遇,展现它的独特光彩。

 

鸮尊,顾名思义,形态独特的鸟形青铜器,因为其历史价值与艺术性,始终吸引着考古及文物爱好者的目光。其背后,是“妇好”这位历史上传奇女性的故事,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更是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接纳,丰富了当时的社会结构。鸮尊作为其文化成就的象征,将在这次新春文化展中,成为了解古代女性力量的重要载体。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两件青铜鸮尊,现在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两件鸮尊的体量、形制基本相同,为配套使用的一组青铜礼器。此组鸮尊整体造型近似鸱鸮(古时人们称“猫头鹰”为鸱鸮),器身中空用以盛酒;鸮足直立,与后部的鸮尾共同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颈、背部有一个半环形兽首鋬;鸮脑后有盖可以开合。

 

鸮尊器身分布有各种构思巧妙的装饰纹样:鸮首装饰有大幅兽面纹,羽冠装饰龙纹,勾喙饰蝉纹,勾喙两侧的颈部有共用一身的凤鸟纹和龙纹,胸前饰兽面纹,翅膀部位装饰有一条蟠蛇纹。此外,盖面之上还有一条圆雕的龙和一只圆雕的鸟,鸟在前,龙在后。鸮尊是礼仪性盛酒器,其器腹较深,小口,无流,挹酒时需要借助带有长柄的斗。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以鸱鸮类鹰鸟形象为装饰题材的人工制品就已经在各地普遍出现,如陕西仰韶文化出土的陶鹰鼎,辽宁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鸮、石鸮等。商周时期,以鸱鸮为装饰题材的文物包括陶器、玉石器、青铜器等。晚商时期的鸮尊、鸮卣等青铜礼器往往装饰华丽,造型别致,礼仪等级较高,非常值得关注。有学者认为,鸱鸮在商人的精神世界中有着特殊含义,甚至可能与其国族起源神话中的“玄鸟”信仰关系密切。

 

妇好墓出土的鸮尊,翅膀部位装饰有一条盘曲状的蛇。蛇首近桃心形,蛇身装饰有连续的棱形雷纹。蛇的盘曲造型与鸱鸮羽翅形象近同,似乎暗示两者之间的某种幻化与结合。这是蛇类纹饰作为装饰题材出现在商周青铜礼器之上的一种典型代表。

 

春节作为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象征着团圆与美好,更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展览旨在借助这件文物,向公众传递历史的声音,鼓励大家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放眼未来,追寻更美好的生活。

 

国博将向参观者呈献的不仅是文物的珍贵性,还有背后深厚的文化传统。在举国欢庆新春之际,国博邀请海内外华人共同感受这一文化盛事。展览将结合各国华人的春节习俗,用多元视角诠释中国春节的广泛影响力。

 

当然,在这场莺歌燕舞的春节文化展中,除了“妇好”青铜鸮尊,国博还将通过多样的展览活动,与观众分享更多元化的春节文化。展览期间,将举行多次公益讲解活动,通过专业讲解员的讲解,让观众不仅仅是看,更是听与思,让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属于它的故事。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