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New
2025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五一劳动节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详情 >>
行业动态Hot
文旅聚焦Notice
“锦绣山河,美好旅程”,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计划出台惠民举措超6000项! 详情 >>

与IGZGS一起去旅行
  •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主体建筑将于2025年10月落成

故宫北院区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中央和国家机关重点建设的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故宫北院区建成后,每年展出的文物的数量会达到2万到3万件。 详情 >>

  •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44项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我们的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的春节! 详情 >>
博物馆里有新展
走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中国 茶
皮影戏
文化艺术与文化旅游

《黑神话:悟空》《庆余年》2024年度数字文化十大IP出炉

发布时间: 2024-11-23 点击数量:0

11月21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2024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CSIC)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文化交流互鉴论坛上发布。作为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品牌性研究成果,报告已连续两年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分论坛发布。报告指出,2024年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呈现出海内容“国潮”化、主体多元化、赛道细分化、生态延展化等新特征。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表示,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长期以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基于中华文化符号进行指数研究,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华文化符号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为更好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作出积极努力。

报告基于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dex, CSIC)模型,首次构建了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符号矩阵,覆盖古建艺术、古典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风仙侠、中华美食和人文自然景观六个关键维度,提炼出“年度数字文化十大IP”和“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七个热点”,系统总结了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新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


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符号矩阵

报告依托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分析了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4000余家国际主流媒体,YouTube、TikTok、X(原Twitter)、Facebo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及Google等搜索引擎上的中华文化内容符号,样本数据涵盖中、英、西、俄、法、阿等6个语种。

通过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与筛选,课题组构建了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符号矩阵,旨在更加深度地了解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现状与趋势。这一矩阵涵盖了古建艺术、古典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风仙侠、中华美食和人文自然景观六个关键维度,代表了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中的重点内容,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年度数字文化十大IP

在综合考虑文化传播深度、文化创新性与适应性、文化影响力、受众反馈等文化引导力因素基础上,报告结合国际传播指数模型,形成“2024年度数字文化十大IP”,依次是《黑神话:悟空》《卡游三国》《新生》《落凡尘》《少年歌行》《第二十条》《全职高手》《繁花》《庆余年》《咏春》,涵盖电影、电视剧、游戏、潮玩、网文、动漫、舞剧等多种数字文化传播载体。


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七个热点

依据国际传播指数,报告列举出2024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七个热点,分别是:“China Travel”的最前线(上海)、用冰雪热情感染全球(黑龙江哈尔滨)、“麻辣味道”香飘海外(甘肃天水)、蟳埔簪花绽放海外风采(福建泉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典范(新疆阿勒泰)、中轴线申遗成功展现东方古都的文化脊梁(北京)及千年古城的建筑之美(山西大同)。

报告总结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四大新特征:一是出海内容“国潮化”,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二是出海主体多元化,跨界联名成为品牌全球化新引擎;三是出海赛道细分化,微短剧开辟内容传播新路径;四是出海生态延展化,流行文化IP生态圈持续扩容。

未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将呈现哪些新趋势?报告分析认为:一是多元化与深度结合,科技创新深化文化传播;二是线上线下融合,突破地理界限,实现广泛覆盖与深度参与;三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尊重差异,精准传播深化文化对话。

据悉,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文化交流互鉴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中国新闻社主办。论坛邀请各界代表围绕互联网文化交流互鉴主题分享、交流各国支持网络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研究成果和网络文化传播经验,增进了解、凝聚共识,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来源:光明日报)